NCU GLORIA | Global Research & Industry Alliance | Taoyuan - Taichung Scientific Research & Industrialization Platform Project

五 22, 2020 1889次數

│焦點新聞│丟掉論文包袱、當在地智庫…中央大學做4件事告別窮忙


圖片來源:Shutterstock

【未來高教專欄】一流大學早已不再獨尊論文發表量,而是串聯學生、教師、校長,乃至於在地社區,發揮自身學校獨有的優勢。

中央大學以「兼顧博雅專精,培養領導人才」、「引領知識創新,追求學術卓越」、「永續社會發展,增進人類福祉」為辦學目標,並以建構「深具人文關懷的世界一流大學」為願景。

簡單來說,大學的使命就是培育人才、學術創新以及社會參與3個面向,在有限的資源下,把這3件事做好,在我眼裡就是成功的大學治理。

讓學生善於解決問題

大學最重要的任務還是人才培育,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創新與輔導自當為首要之務。

以美國史丹佛大學最近提出的「史丹佛2025計劃」為例,即是因應時代趨勢,做出適時的倡議。

中央大學也提出了「NCU 2022」,在入學面以招生專業化進行選才;就學面在課程規劃機制上,完備教師創新教學支持系統,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,並全面推廣跨領域問題導向學制與課程,深化學生跨域合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
另以「ideaNCU中大創意園區」為典範,提供學生實踐創新、創意與創業的空間與學習歷程,並擴散至各院系。

讓老師願意改革教學

要做到這些轉換,較困難的是引導教師們轉向,畢竟研究導向的大學,要老師們願意花時間做教學創新並不容易。因此,我們不僅認同教學的重要,給予適當的獎勵以表彰傑出教學表現,每年更透過獲獎老師訪談報導,集結成書,以供其他同仁參考。希望藉著制度與文化的建置,讓老師們感受到,投入教學改革是學校鼓勵的方向。

要成為世界一流大學,在各研究領域內必須築底拔尖並重。而研究國際影響力可以從幾個面向來評估,包括:頂尖領域的發展、足夠的研究能量、重大學術的貢獻,以及校友傑出的表現。要逐步拓展影響力,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在校園裡形塑追求卓越的文化。

更重要的是,建構一個以教授為尊、崇尚學術自由、鼓勵多元研究成果,諸如知識貢獻、科技創新等;並且充分信任授權,減少行政干擾,以及鼓勵長期投入高影響力的研究等。

讓社區獲取大學資源

透過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計劃,中大師生運用專業知能,解決居民實際問題,實踐大學社會責任。

實踐場域含括鄰近校區的雙連陂,與周遭鄰里鑲嵌形成社區有機體,向外延伸至復興鄉泰雅部落,從深山再到綿亙46公里的桃園海岸,以豐沛的大學智識能量,守護人文及環境永續發展,深化在地研究,並扮演地方智庫角色。

對於頂尖大學來說,教育部強調的大學社會責任只是一個起點,我期待能走得更遠更寬。

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由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巴納吉、杜芙若,以及哈佛大學學者克雷默拿下殊榮,得獎理由是他們「對於緩解全球貧窮問題的實證研究」。全球仍有超過7億人生活極度貧困,每年都有數百萬貧困兒童病死,而他們的病往往不需要高昂花費就能治癒或預防;全球也有半數以上兒童輟學,無法學習基本識字或實用知識。

這3位得獎者都能夠將複雜的貧窮議題逐一拆解,並且從受影響的貧窮人口身上,找出最佳解決方案,成就具大的影響力。這就是頂尖大學實踐永續社會發展、增進人類福祉的極佳典範。

校長別再獨尊論文量

最後,我想強調校長領導力與校園文化形塑之於治理的重要性。

我認為領導者應該是謀定而後動,了解自身學校的優勢,不能一味跟風,甚而應付各種短期指標以及煙花似的作為,讓同仁們陷入「窮忙」的窘境。教育是百年大計,學校經營更要一步一腳印,自己的路,勇敢地走,建立自己的特色與特質,才是永續經營之道。

大學裡領域相當多元,評估成效的標準也要有所不同,正如愛因斯坦說,不能用爬樹的能力去衡量一條魚的價值。

有些學院鼓勵發表頂級期刊,相當合宜;有些學院則須兼顧研究品質與產學合作;有些學院常常寫書,比出論文來得有影響力;有些學院也許展現社會責任及引領公共政策更為重要。每個學院可以根據自己的特質設計適當激勵措施,而學校則認同學院多元發展。大學再也不宜回到獨尊大量論文發表的老路。

妥適任用行政及學術主管,適才適所,對於學校發展非常重要。以我擔任多年校長的經驗,主管人才,除了學術聲望,具備誠正無私、光明遠大的人格特質,以及團隊合作、勇於當責的態度,更形重要,也才能贏得師生信賴,順利推動校務。

而校長更須從自己做起,檢視自己與同仁互動時是否真誠無私、有同理心,能否以更寬廣的胸襟與視野,兼容並蓄。在同仁的共同努力下,扮好領導角色,積極任事,勇於承擔,進而在認同多元價值之下,讓教授能充分發揮所長、實現遠見,勤於傳道授業與解惑,形塑大師風範。

學生也能在快樂的學習環境中,志於道,據於德,依於仁,游於藝,則大學才能成就知識殿堂、人格養成所,以及知識份子的搖籃等神聖使命。

新聞出處:
王儷華(民109年05月19日)。丟掉論文包袱、當在地智庫…中央大學做4件事告別窮忙,取自https://www.cw.com.tw/

版權所有 © 2021 中央大學國際產學聯盟     copyright © 2021  by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-Global Research & Industry Alliance

go to top